基本信息
书名: 爷爷的墙
原价:26.80
作者: (美)邦廷,(美)希姆勒 著,刘清彦 译
出版社:河北教育出版社
出版日期:2010-2-1
ISBN:9787543474925
版次:1
包装:精装
开本:大16开
编辑推荐
内容提要
位于华盛顿特区的越战纪念墙,上面刻着五万八千个士兵的名字,他们都是在越战中牺牲或失踪的。小男孩和爸爸从很远的地方到这里来,花了很长的时间在墙上寻找爷爷的名字,然后在一张纸上,用铅笔把名字拓下来,郑重地带回家。
作者介绍
伊芙·邦廷(Eve Bunting),生长于北爱尔兰。1958年移民美国,作品逾二百本。擅长以简洁的文字、善感的笔触,以及宽阔的写作角度,关注社会问题,从无家可归的游民小孩、孤儿、文盲、自然保育、暴动到战争都有涉及。1995年,以《烟雾迷漫的夜晚》荣获凯迪克金奖,中译作品有《爷爷的墙》、《烟雾迷漫的夜晚》、《记忆的项链》、《小鲁的池塘》、《我们的树》、《开往远方的列车》。
目前定居在美国加州帕沙迪那。
【画家简介】
罗奈德·希姆勒 (Ronald Himler),美国知名插画家,大学主修绘画。毕业之后,从事艺术工作多年,曾遍游欧洲各大博物馆,进行独立研究。1972年出版第一本童书,擅长运动流畅的铅笔线条、水彩晕染的笔触,细腻呈现画中人物的情绪,营造感人的故事氛围。经常和童书作家伊芙·邦廷合作,绘制了很多本关怀社会问题的童书,颇获好评。中译作品有《开往远方的列车》、《爷爷的墙》、《小鲁的池塘》等。
【译者简介】
刘清彦,政大新闻研究所毕业,曾任记者、编辑,目前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翻译的工作。著作有:《没有翅膀的天使》《彩虹森林》《达达的信》《小安琪的大麻烦》等书。译著有:《烟雾迷漫的夜晚》、《世界为谁存在?》、《我的好梦床》、《屋顶上的小孩》、《小羊睡不着》、《公主的月亮》、《地球的祷告》和《培培点灯》等五十余册。
媒体评论
【图画赏析】
刻画精准 晕染传神 (◎ 颜 达 儿童读物编辑 )
《爷爷的墙》不同于一般的绘本,它不是虚构的故事,而是取材于美国越战纪念碑前发生的真实情景。这就要求画家的绘图既要准确地再现故事发生的场地——越战纪念碑,又不能像照相机一样完全机械地照搬,还要贴切、恰当地拓展作品的内涵。
罗纳德·希姆勒是美国著名的插画家,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铅笔勾勒和水彩晕染,精准地描绘出作品的丰富内涵,生动地刻画出书中人物,成功地渲染出书中肃穆、深沉、悲伤、痛苦又不失温暖、关怀和希望的情感氛围。翻阅整本书,每一页画面都以灰灰暗暗的色调为背景,呈现出战争给人们的心灵留下的挥之不去的阴影和痛苦。但是,画家给书中的主人公——孩子身上,渲染的是亮丽而富有活力的、充满希望的红色,准确地表现了本书作者寄托的寓意深远的美好希望。通观全书,画家始终没有画V字型纪念碑全景,而是从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描画出局部碑墙,表达了作者立意宽广的主题——展示了战争从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的多重灾难:那远远延伸展开的灰黑色的碑墙,像一把长剑插入天地之间,分割着历史和现在,引人思考;占满整个跨页两个画面的黑黑亮亮的正面碑墙,像一面高大而明亮的镜子,映照着来往的芸芸众生,警示人们反省思索;坐轮椅的军人,悲伤的老夫妇,墙脚下各式各样的祭祀品,都在画家用灰暗水彩晕染出的碑墙衬托下让人心情沉重;而爸爸在碑墙上找爷爷名字的经过,画家的处理就像逐渐拉近的电影镜头,让读者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墙上的文字,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爸爸的悲伤,越来越看清了战争的实质;一对祖孙从墙边走过,慈爱的爷爷紧紧拉着孙子的手,男孩儿看着他们的表情让人心疼,这里我们不得不叹服画家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;一群女学生跟着她们的老师来到墙下,爸爸背对人群一直低着头站在刻有爷爷名字的墙边,女学生问了很多问题之后离开了,师生的身影已经渐行渐远了,孩子先是神情肃然地双手握拳捂在嘴上(他的心情我们不难猜测),后来站到了长时间面壁而立的爸爸身旁,和爸爸一起默哀——高墙下一大一小两个背影,那样凄凉、悲戚、寂寥;父子俩收起拓印有爷爷名字的纸片、放下孩子的照片,这个过程画家首次用特写手法表现父子俩的正面表情——开始是悲伤而沉痛的,最后是平静而肃穆的。画面的最后一页,父子俩手拉着手,踏上了归程——这个画面和第一页是同一个场景,但是,仔细观察,父子两人的前方,不再有黑色碑墙,天上的黑云已经散去,阳光越来越明媚,尤其是正前方矗立的尖碑上,迎着阳光的那一面,金灿灿熠熠生辉,给人无限憧憬和希望——那正是作者的核心寓意所在——播下未来希望的种子。
书摘与插画
![]()
购买记录(近期成交数量0)
还没有人购买过此商品